首頁
1
最新消息
2
其他
3
成功必修課:學做人4
Missing parameters [image]

成功必修課:學做人

這堂課,課本沒教,老闆、同事不會直接講。

這堂課,沒有文憑,無法畢業,許多人學一輩子都學不會。這卻是職場上最重要的一堂課:「做人」。

 

做事要緊,還是做人優先?做「好人」還是做「自己」?「人緣好」,會不會變成「濫好人」?

為什麼有人總能廣結善緣,有人卻老是處處樹敵?

這些帶給你無窮煩惱、卻找不到答案的難題,《Cheers》雜誌透過各種過來人的親身經驗,為你淬煉出通過考驗的人生智慧。

只要釐清困惑,掌握原則,做人其實沒有那麼難。

 

文 -祝康偉 攝影-曾千倚
2007
01 Cheers雜誌

做人難!

上海皇帝杜月笙曾說,人生有三碗「面」難吃,一是場面,二是錢面,三是人情面,其中,最難吃的正是人情面。

 

偏偏這碗難吃又難捧的「面」,在學校往往沒人會教,出了社會又沒人敢教,於是,我們得憑本能,

不斷在人情困境中,學會做人的能力。

 

儘管不容易,但並非沒有脈絡可尋。只要你能先釐清關於做人的幾項大哉問:比方說,到底是做事重要,還是做人重要?

做事,還是做人?

很多剛進職場的年輕人,仗著聰明才智,總覺得「實力決定一切」,做人不重要。

對於不如自己的人,不是當面嗤之以鼻,就是在背後抱怨。

 

甫接任美商聯邦快遞公司台灣區總經理一職的朱興榮,回想11年前,自己就曾經犯了這個「每個聰明人都會犯的錯」。

 

當時從美國念書回來,擔任小工程師的他,每天只管窩在自己位置上,按時間完成專案即可,

根本無須搭理其他同事,更遑論跨部門的合作。

 

因為專業表現亮眼,受到當時的總經理陳嘉良(現為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器重,

朱興榮被點名擔任一個囊括國內外中高階主管的跨部門專案主持人。

 

一向是「拼命三郎」的朱興榮,過去工作有瓶頸,頂多熬夜加班就能過關,沒想到這次卻栽在一個他眼中,

緊要關頭只會「推脫」的主管身上。

 

他記得,當時專案流程出了問題,整個團隊必須24小時進駐,體力、壓力都不堪負荷,還要召開應變會議。

 

就在會議進行到一半,心力交瘁到臨界點的朱興榮,又聽到那位讓他「感冒」已久的主管,

沒有辦法又抱怨不休,他一時難掩怒氣拍桌大喊:

「這件事溝通很多遍,不知道到現在為什麼還不做,如果有人不想做,這個專案也不用繼續了!」

 

隨即,這位只有兩年資歷的毛頭小子,竟然當著眾多高階主管的面,天塌下來也不怕似地甩門而出。

拿針戳人,還是拿針縫衣?

直到深夜12點半,呆坐座位已久的他,感受肩上一雙手的重量搭來,轉身只見堆滿笑容的陳嘉良緩緩說:

「你啊,就像一根針,戳人會痛啊!若把這個針拿來縫衣服,就會很有功效,不知道你為什麼要去戳人?」

 

「不是我要戳人,是他逼著我去戳人,我受不了!」朱興榮氣憤地說。

 

陳嘉良接著回應:「喔,因為你受不了,所以你就不去縫衣服,而去戳人?

我知道你心裡很多委屈,在這個時刻,你若能把所有精力拿來縫衣服,大家會更感激你!

朱興榮笑著說,當時自己一心想把事情做好,產生盲點,陳嘉良這番「戳人與縫衣」的道理,

讓拘泥在「你錯我對」節骨眼的他,頓時心門大開:「與其當場讓他難看,不如直接向他伸出援手,把事情解決了更有效率。

況且,若我坐了他的位置,不見得能做得比他好!」

 

從小一路順遂,自我要求極高的萬事達卡國際組織資深副總裁暨中國區總經理江威娜,同樣也歷經不會做人的青澀歲月。

初入職場:80%做事,20%做人

回想剛入社會前幾年,她曾為了打入同事的午間閒聊,無意間「貢獻」了話題主角的一些私人祕密。

 

當時專注做事的她,忽略辦公室常有的角色競爭,此番被有心人炒作的「爆料」,不僅傷害了當事人,毀了友誼,

更讓她重新思索做人的道理。

 

一般而言,年輕人容易陷入「做事」比「做人」重要的思考,因為做事的目標明確,短期即可見真章,投入與回饋十分直接。

 

反之,做人得面對「一樣米養百樣人」,不同角色的適應與考驗,講究的是長程的累積,無法立竿見影,

且隨著職位升遷,扮演的角色趨於複雜,難度還愈來愈高。

 

「在投資報酬率的權衡下,做人的重要性常常被視而不見,」江威娜分析。

 

她語重心長的提醒,要想出類拔萃,職場上的確存有做事與做人的「比例原則」。

 

初入職場前5年,至少要花80%的力氣在學做事,另外的20%花在學做人上。

隨著工作技巧日漸熟練,做事所需的時間減少,就要調高比例,將更多的注意力,花在做人的學習上。

「當同儕還在斤斤計較做事的方法,你卻能開始展露做人的本領,帶領團隊解決問題,就很容易在這個階段變得耀眼,」江威娜強調。

 

第二個令許多人困擾不已的難題,是做人,還是做自己?

做人,還是做自己?

雖然知道做人重要,但一想到為了和諧,得委曲求全,隱藏自己的本性,就讓人痛苦不已。

 

「外圓內方」這句被中國人奉為做人最高境界的成語,在德州儀器半導體技術公司大中國區總經理郭江龍看來,即是最好的答案。

 

他解釋,所謂「外圓」,指的是顯露在外的態度行為,講求的是「圓融」、「和氣」;

「內方」,則是指隱於內心的原則信念,譬如「正直」、「誠信」,扮演最後一道防線,不會因壓力或環境改變而棄守。

 

一般人常誤解「外方內方」或「外圓內圓」的「表裡如一」,才是真正做自己。

即便如此,所謂「表裡如一」,也不是隨興所至的任意妄為。

表裡如一新解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中「表裡如一」一文指出,所謂「表裡如一」,

指的是不必為了做人而徹底放棄自己,而是該懂得如何區分私底下與工作時的自我,以維持一種「身分」的平衡。

 

他認為,你可以在公、私生活中拉上一道紗簾,而非一堵無法穿越的磚牆,以方便隨時互通,又能區隔彼此的差異。

 

一旦懂得角色轉換,熟練地穿越這道紗簾,就不必放棄自我,變成雙重人格。

有趣的是,愈能善用這個方法,愈能擁有獨特的優勢:

一是在職場上,因為不背離本性,往往能展現某種個人風采,博得最多信賴。

 

當你回到私人領域時,你能做你想要的自己,家人與朋友對你真實的回報,更能平衡你在職場的情緒起伏,成為你的後盾。

 

不管是從「方」到「圓」的琢磨,抑或是「內」「外」自我的轉換,為避免過猶不及,

究竟分寸該如何拿捏,往往是做人最難的地方。

 

做人,並不等於要做「濫好人」。

做好人,還是做濫好人?

廿一世紀公關顧問公司總經理俞竹平認為,以情緒管理的角度來看,若把自己磨得太圓,

常會讓人覺得城府很深,有一種不可親近的感覺。

 

就像瓷器與陶器同樣是容器,但瓷器講究上釉,光可鑑人,卻只能供在高處欣賞。

反之,陶器刻意留下手紋,少了完美的光澤,卻多了一種性格上的天真。

 

但最為人詬病的是怕得罪人,只知一味討好,成為不知原則為何物的「濫好人」。

濫好人落得兩面不討好

引進「卡內基訓練」,嫻熟溝通的黑幼龍,分析人際關係的模式,有以下4種狀況:

1種狀況,叫作「操縱」,這類人想的是自己的益處,佔別人便宜,當別人知道吃虧時,就會離你而去。

 

2種狀況,叫作「退讓」,這類人誤會好的人際關係是靠讓步,所以願意自己犧牲,讓別人佔便宜。

虧吃多了,久而久之,也會漸漸脫離人群。

 

3、第4種分別為雙方都倒楣的「兩敗俱傷」,以及互相拉抬的「雙贏」。

別以為當個濫好人,什麼都說好,什麼都慷慨答應,就能獲得好人緣。

 

黑幼龍指出:

「濫好人的下場,就是第2種人際狀況,沒有原則的結果,不是為兌現承諾而過勞死,就是被追債的人逼得逃之夭夭!」

 

台達電子人力資源資深處長倪匯鍾回想,過去在飛利浦半導體顯示器事業部15年間,參與不少次決定高階接班人的會議

,一字排開的候選名單中,每個都是過關斬將的佼佼者。

 

激烈的評選過程,彷彿《誰是接班人》的生死大會現場,全球大老闆與人資高階主管比鄰而坐,

逐一討論歷年來績效考核的報告,「常常被判出局的,不是做事能力較差的人,而是大家口中的『濫好人』!」

nice guy≠right guy

在老闆口中,簡單一句“He is a nice guy, but not the right guy for this position.”

(他是個好人,但坐這個位置他不是對的人),乍聽起來客氣,言下之意是

「公司不是迪士尼樂園,你只有好人緣,不代表你成了領導者,就會懂得該硬則硬,遑論激發員工潛質,展現組織的戰力!」

倪匯鍾強調。